發展歷史
臨江歷史走訪臨江臨江觀光幕後花絮臨江議題網頁地圖深入報導

mushroom.gif

早年

曾形成頗具特色的客家街或客家聚落。台北市急遽發展,吸引各地城鄉移民,其中桃、竹、苗三縣客家族群因鄰近台北,遷移台北落地生根者不少。大安區的通化街、臨江街、瑞安街、龍泉街,早年大安區可說是台北市最能表現客家特色的行政區。

民國四十三年

市政府闢建通化街著手拆除羅斯福路一帶的違章建築

民國四十四年

八百餘戶商家和攤販遷入通化街三十九、五十七巷一帶

民國五十年前

就已燈火通明,不過,台北人對「臨江街」的印象比較陌生

民國五○年代

1. 客家人帶來另一波移民潮,同時通化一帶簇立了通化新村、軍 公教住宅;外省、客家、福佬人等,不一樣的族群,同在新故鄉打拼。

2. 原本人口稀少的陂心角,因人口增加,逐漸熱鬧起來

民國五十一年

從通化里劃分出臨江里和法治里。 通化一帶被視為不容易建設的「窮庄」,早年沒有地下排水設施,只要一下雨就淹水,颱風期間甚至會淹到腰部以上。

民國五十五年

鋪設大排水溝後,水患得以改善。

民國六十八年

路上的排水溝填平鋪路,成就了今日的臨江街。

民國七○年

1. 臨江街再度封街重新鋪設地下排水管,水患從此遠離           

2. 攤商轉為聚集臨江街頭至通化街口,即使在早市,也是街頭比       街尾熱鬧。

民國八十七年

原大安區戶政事務所及區公所陸續改建成立客家藝文中心、客家文化會館等公共空間,肩負傳續客家文化的使命。

國八十九年十一月

觀光夜市牌樓設在基隆路口與通化街口,台北人耳熟能詳的通化夜市正名為「臨江觀光夜市」。

 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靠近文昌街附近的排水溝

臨江歷史 
走訪臨江 
臨江觀光 
幕後花絮 
臨江議題 
網頁地圖 
深入報導